凭这个设计Model Y就比小米YU7高级? 小米第三辆车会借鉴谁?

  • 2025-07-20 00:23:58
  • 757

高手过招全在细节,今天才知道新款特斯拉Model Y的尾灯竟然是漫反射的。先叠个甲,不是夸特斯拉,毕竟除了灯,Model Y其实没什么大的变化。主要想以此为由和大家聊聊,为什么我们汽车设计给人的感觉依旧是“抄”感严重?

行业模仿的生态链:从保时泰到米时捷的路径依赖

汽车设计的模仿现象在中国并非个案。从早期众泰SR9对保时捷Macan的“一比一复刻”,到比亚迪F3借鉴丰田花冠/卡罗拉的经典设计元素,模仿已成为部分企业快速打开市场的捷径。这种策略的背后是成本与风险的权衡:研发一款原创设计的成本可能高达数亿元,而直接借鉴成熟方案的成本仅为零头。

小米SU7和YU7的设计争议正是这一生态的缩影。尽管小米强调其设计团队由前宝马、奔驰设计师组成,但其SU7的侧面轮廓与保时捷Taycan的相似性仍引发质疑。小米YU7与法拉利Purosangue也常被大家调侃。这种“致敬”策略在短期内带来了流量和销量,却也削弱了品牌的原创性基因。正如这句话所言:“当模仿成为惯性,真正的创新基因将被窒息。”

法律缺位、市场逻辑的扭曲、文化缺失,让创新没有生长的土壤

中国现行《专利法》对外观设计的保护力度较弱,侵权判定标准模糊。例如,法院在审理陆风X7抄袭路虎揽胜极光案件时,需耗费多年时间才能作出最终裁决。相比之下,欧盟通过共同体设计体系提供最长25年的保护期,并对汽车零部件设计侵权行为进行严格执法。这种法律环境的差异使得国内企业侵权成本远低于创新收益。

(你能分清吗?)

同时,消费者对原创性的认知存在矛盾:一方面,J.D.Power调查显示,“设计造型有吸引力”是95后购车的首要因素;另一方面,领克Z10等原创车型的市场表现却不及预期,部分消费者更关注价格和实用性。这种矛盾使得企业倾向于选择“安全牌”——通过模仿成熟设计降低市场风险。

汽车设计的原创性更是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文化自信。广汽传祺通过融合故宫、敦煌等传统文化元素实现设计突破,而小米等企业仍在依赖国际设计师的“嫁接式创新”。这种文化根基的薄弱导致设计同质化严重,正如行业人士指出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设计趋同,本质上是文化认同的缺失。”

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

人们都喜欢美的事物,而且成长这件事儿就是一个向高手不断学习的过程。就算大如丰田,在刚起步的时候,不也是向美国的汽车企业学习才能步步为赢?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当你把美变得平易近人,便会在短时间内引爆潮流。向保时捷和法拉利“致敬”的小米汽车,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是,这一切能持续多久?应该持续下去吗?我们不应该聚焦在小米又抄了谁,而是小米抄的是否有价值,小米的第三辆车是否能走出自己的风格?听过这么一句话“创新应在用户导向前提下进行,而非为不同而不同。盲目创新如赌徒加注,背离本质终成废墟。”当然,对小米来说,订单量就是小米汽车目前最大的价值,毕竟先留在牌桌上,才有资格讲创新。那么,小米汽车算是成功躬身入局了吗?你期待小米的第三辆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