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再添一家造车新势力!

  • 2025-07-16 19:19:54
  • 633

近期,上海又迎来一家新造车公司——星空计划(上海)汽车科技责任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空计划”)。

星空计划于2025年1月正式成立,注册资本达10亿元,总部位于上海临港新片区。公司计划于2026年一季度完成工厂建设,并于2027年实现首款车型的量产(SOP)。该车型定位为高端新能源SUV,截至今年一季度,仍处于造型设计阶段。

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俞浩通过多层持股结构实际控制星空计划80%股权。这位清华大学“天空工场”创始人、追觅科技掌舵者,在高速马达、流体力学、智能算法等领域积累的2300余项专利技术,成为其跨界造车的重要技术资产。

消息一出,便引发广泛关注。一家智能清洁公司为何要闯入竞争已趋白热化的造车赛道?它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01

项目毗邻特斯拉,宁德时代工厂

3月20日,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正式发布《04FX-0002单元G01、G03、G04街坊控规调整》公示文件,其中“星空项目”用地规划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该项目总占地面积41.44万平方米,紧邻特斯拉超级储能工厂与宁德时代上海生产基地。

有媒体报道,星空项目实际是星空计划的汽车工厂,2025年下半年,其团队成员将从苏州转移至上海办公。

梳理发现,追觅科技的造车计划可追溯至2021年。当年内部立项文件显示,公司已组建超过200人的汽车专项团队。2024年7月,网上传出追觅正在招聘智能座舱硬件工程师、底盘电控高级经理、悬架系统高级经理等汽车行业相关人才,最高开出了超5万元的月薪。

最新招聘数据显示,星空计划已在主流招聘平台开放1470个汽车相关岗位,涉及研发、生产、管理、物流、行政等多个岗位,并在苏州、深圳、上海等多地设置了海外业务拓展岗。

业内人士分析,不同于“蔚小理”(蔚来、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主流造车新势力,星空首款车型可能优先面向海外市场,随后转向国内市场销售。

近年来,作为从扫地机、洗地机起家的追觅科技,不仅在造车领域崭露头角,还逐步布局了AI机器人以及金融行业,一直在尝试更多条“腿”走路。

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营收从2023年的8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50亿元,但毛利率从48.7%下滑至42.3%。尽管营收涨势喜人,但毛利率的下滑也反映出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挑战。

从行业来看,清洁电器属于家电行业里的细分赛道,“螺蛳壳里做道场”,本身“天花板”不高,且近几年各路品牌崛起,叠加同质化竞争,价格战迭起,“内卷”严重。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清洁电器市场规模达386亿元,但品牌数量激增至217个,价格战导致行业均价同比下降12%。

因此,造车成为追觅科技寻求新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02

被雷军相中的清华学霸

干出估值200亿独角兽

追觅科技,一家对标戴森、靠小米生态链起家的企业,背后是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南通籍学霸用科技赋能智慧生活的创业故事。

1987年出生于南通的俞浩,12岁时便展现出超常的技术天赋。在新建楼房的电路设计中,他突破传统双控开关思维,通过正负电极的巧妙连接实现“一灯双控”。

创新意识也一直渗透在俞浩的人生轨迹之中。他的梦想是造一架全世界最好的国产大飞机,从小便练就了一个神奇的技能:根据飞机在天上飞过时的一小点画面和声音,就大概能辨别出是哪个型号的飞机。

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初中时,俞浩就自学了流体力学,这是飞机制造的必备知识。

到了2005年,俞浩凭借物理竞赛获奖,保送至清华大学攻读航空航天专业。2009年,他在学校创办了国内最早的创客空间——“天空工场”,主攻飞行器研发,顺利拿到了波音公司的赞助和一些课题任务。

也是在这里,他尝试发明无人机,成为了国内最早的三旋翼、四旋翼发明者,并开始从0到1做吸尘器最难、最核心的部分——高速数字马达。

“天空工场”后来也成了追觅科技的雏形。2015年底,俞浩找到了自己的全新方向——智能清洁领域。“我想做一个服务于千家万户的全球顶级科技公司——用科技来解放人们的双手,让人们可以多做创造性的事情。”

2017年,俞浩在苏州正式创办追觅科技,带着“要么不做,要么世界第一”理念开启了创业之旅。

然而,在当时的智能清洁行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头部企业为了短期利益,选择通过低价策略挤压竞争对手,而不是投入研发。

俞浩作出了一个反直觉的战略选择:从有限的营收中划出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资金投入研发,推动产品和技术的持续迭代。相关资料显示,追觅科技每年的研发费用约占总营业额的7%,其中1/3用于产品的迭代开发,1/3用于本领域的技术创新,另外1/3则投入新领域的技术预研。

凭借对技术的执着追求,俞浩团队成功研发出第一款10万转速的高速数字马达,进一步提高了清洁效率和清洁能力。不久后,追觅被雷军相中,正式加入小米生态链。

2024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显示,追觅科技的估值已达200亿元。

03

造车新势力起步临港

迈向海外市场

作为上海汽车产业的重要载体,临港新片区已集聚特斯拉、上汽智己等12家整车企业,形成从汽车零部件到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临港智能新能源汽车产值达2816亿元,集聚汽车相关企业超200家。

在此产业背景下,星空计划汽车工厂正式落地临港新片区。该项目将充分利用临港的产业链优势,进一步完善高端新能源车型的布局,助力临港新片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迈向更高层次。

2025年,面对行业价格战与技术迭代的双重挤压,星空计划选择了“先海外后国内”的市场战略。业内专业人士分析,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呈白热化态势,价格战如火如荼,而海外市场则存在更大的利润空间。星空计划能够依托国内强大的供应链和优质的人力资源,实现高质量低成本造车,通过在海外市场提升品牌调性后再回归国内市场,将更具竞争力。

从市场数据来看,海外市场仍处于新能源汽车的窗口期。即使是市场相对成熟的欧洲,2024年12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普遍为20%-30%,仍有可观的增长空间。相比之下,同期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接近50%,海外市场或是国内主机厂汽车业务突破口。

星空计划首款车型定位为SUV,这一选择也为其市场拓展提供了便利。根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布的数据,2025年1-5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中SUV占比达到53%,是目前世界新能源汽车的主力车型。星空计划首款车型的定位,使其能够在海外市场迅速找到切入点。

此外,尽管极氪、蔚来等高端品牌已率先出海,但由于其定价较高且市场声量有限,星空计划仍有较大机会凭借其高端SUV抢占海外市场。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海外累计销量超过47万辆的比亚迪,其车型大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与星空计划形成了明显的错位竞争。

随着临港工厂建设进入倒计时,追觅科技的跨界造车实验即将进入实质性阶段。这场涉及技术迁移、产业协同、市场突围的多维博弈,或将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格局带来新的变量,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进程也值得市场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