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放权渠道管控! “界”字辈车企开启分网时代

  • 2025-07-11 20:56:27
  • 152

一直高举“赋能车企”大旗、全链路深度参与的鸿蒙智行,近期悄然释放出关键信号——放权!

近期,智界、享界、尚界三大品牌正由合作车企筹备建设专属销售渠道的消息不胫而走,一系列动作表明,华为包揽产品设计、生产管控乃至销售主导权的时代正在翻页。

“界”字辈各自定位不同,“分灶吃饭”确是大势所趋,但这盘棋局真如表面般简单吗?

渠道分家

关于华为调整汽车业务架构的消息目前正在持续发酵,业界迅速解读为华为正向车企移交“三界”销售与售后主导权。然而深入观察可见,华为并未彻底放手,此举实为拓宽销售通路、精准覆盖多元用户需求的战略延伸。

简言之,“三界”自建渠道并非华为退场,而是在其既有网络基础上,借力车企资源进一步织密销售网络,完善终端布局。

在“界”字辈中,问界率先完成渠道独立,该品牌以用户中心模式构建专属门店。今年5月,智界与尚界紧锣密鼓召开经销商招商大会;6月,享界独立建网计划亦浮出水面。脉络清晰可见,继问界之后,“三界”分网已是箭在弦上。

从统一销售到分网运营,华为的转身果断而务实。当品牌矩阵扩大,统一渠道必然面临定位混杂与资源内耗。分网不是撤退,而是以退为进,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车企直面用户,华为专注技术赋能,这或是智能化时代更可持续的合作范式。

分网势在必行

尽管与已具规模的问界相比,智界仅2款车型在售,享界仅1款,尚界首车犹未面世,独立建网成本压力显著,但若放眼长远,“界”字辈分网实为必然选择。

从面向大众的尚界到对标百万豪车的尊界,鸿蒙智行品牌阵营持续扩容,而“界”字辈产品定位重叠的风险亦正在加剧。以30万级市场的问界M7与智界R7为例,虽前者强调家用,后者侧重运动,但核心技术同源性与价格高度接近,实际上,这已造成用户认知模糊与内部资源争夺。

问界已在25-50万级新能源SUV市场占据高地,其余品牌若想切入同价位市场,不仅面临外部劲敌,更需直面兄弟品牌的竞争压力。由此来看,独立建网恰是破局关键,这一操作不仅可拓展渠道纵深,更能依托车企本地化运营优势,在销售策略、服务体验及营销调性上塑造独特品牌形象,强化消费者对鸿蒙智行“同价不同质”的清晰认知。

再者,鸿蒙智行将今年的销量目标锁定为100万辆,但上半年仅完成 20.52 万辆,完成率不足 21%。尽管问界 M8、M9 等高端车型表现亮眼,但智界、享界等品牌的销量贡献微乎其微,致使鸿蒙智行下半年压力陡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多渠道并行、扩大终端覆盖半径与服务能力已是势在必行。通过车企自建渠道,华为有望将销售网络覆盖从一二线城市下沉至三四线市场,这种 "广撒网" 策略,或许能在下半年为鸿蒙智行带来新的销量增长点。

华为真的放手了吗?

赛力斯借问界分网赢得渠道自主权,奇瑞、北汽亦将借专网建设提升话语权重。从强势主导到适度放权,看起来华为的“权力让渡”或将带来双赢局面。但是,目前舆论场上还是有一些担忧的声音存在,比如放权之后,鸿蒙智行与车企的黏性靠什么维系?

个人看来,答案显而易见,那便是华为无可替代的技术护城河。此次调整看似华为退后一步,实则紧握核心命脉。鸿蒙智行的品牌背书与全栈技术赋能仍是车企难以割舍的硬通货。一言以蔽之,技术绑定构建的生态黏性,远比销售权控制更为牢固持久。

当然,华为这番操作也并未是万无一失。当问界、智界、享界各自为战,鸿蒙智行的统一技术标签可能被稀释,跨品牌协同效应或将减弱。说到底,华为的破局关键还是在于需要持续扩大技术代差,唯有让鸿蒙与智驾始终保持行业代际优势,才能确保技术共同体与品牌差异化的双轨模式行稳致远。渠道可分流,但技术根基不能松动。

此外,经销商生态的平衡也至关重要。分网模式下,经销商需押注单一品牌前景,决策风险陡增。对此,鸿蒙智行选择以灵活策略应对,一方面允许已入网或符合条件者维持多品牌并网经营;另一方面开放单一品牌专网申请。这种专网与并网并行的机制,既赋予了经销商自主选择权,又维系了渠道生态的稳定与活力。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华为对复杂利益格局的精细把控

车叔总结

总的来说,华为此次销售权让渡,标志着其早期鸿蒙智行统一渠道的理想化蓝图已让位于现实的竞争生态。分家已是必然,而分家后的路,将由各车企凭渠道实力亲手开拓。华为则以技术为基,在幕后编织一张更宏大也更坚韧的生态之网。这场汽车业渠道变革的大戏,幕布才刚刚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