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约车之王到私家车弃子, 埃安的失速是短期阵痛还是长期挑战?

  • 2025-07-12 14:28:28
  • 413

几家欢喜几家愁,就是目前各大车企陆续发布的年中成绩单的底色。年年如此,只不过今年上半年,愁抵埃安家。

6月,埃安以19886辆的销量宣告同比下滑22.6%。整个上半年累计销量108677辆,同比下降13.19%,月均仅18112辆。

如果与埃安2023年近48万辆销量、77%同比增长的鼎盛期相比,仅仅两年时间,埃安给我们竟然有了几分恍若隔世的差异。

埃安这匹曾经的“黑马”,为何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逐渐失速?

01

关于埃安如今遭遇的困境,似乎早已有了答案。

过于依赖B端,就是答案。

早期埃安凭借高性价比迅速打开网约车市场。2023年就是埃安的盛世年华。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出租/网约车新车共85万辆,埃安就提供了约22万辆,占其全年销量的45%,占这一年网约车新增总数约25%。

然而,B端市场由增量转存量来得确实太快了。

从2024年开始,全国网约车订单同比增幅显著放缓至个位数。

各地监管部门纷纷发布市场饱和预警信息。随着对公业务“红利”的消退,埃安在市场表现为节节败退。

如果这个答案是成立的,且它能够解释埃安业绩进入下行通道的原因。那么请问,吉利、比亚迪旗下的网约车保有量少吗?

肯定不少,满大街跑网约车的比亚迪秦,甚至比亚迪汉也随处可见。

满大街跑网约车的吉利旗下的几何A,甚至还有专营的曹操60、枫叶80V。

但这一切影响到了比亚迪和吉利在C端市场的发挥了吗?

显然没有。

所以,与其说埃安过分依赖B端市场,不如说其实是C端不稳,凸显了B端分量而已。

事实上,关于C端市场的突破,埃安做过很多工作。其中最典型案例的就是推出高端品牌“昊铂”。

遗憾的是,“昊铂”虽然布局了GT、SSR、HT等车型,但市场反响平平。

以主打车型Hyper GT为例,2024年多数月份销量仅为数百辆,距离主流高端新能源阵营相去甚远。

到了2025年,月销量甚至降到了100辆以下。

从产品与市场匹配度的角度来看,昊铂产品缺乏真正差异化技术突破,比如智能化体验不足,品牌溢价的逻辑未能建立,继而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但真正究其根源,还是技术迭代出现了问题。

在埃安的发展历程中,拿出了ADiGO 智驾互联生态系统、弹匣电池等电动车关键技术,并推动了因湃电池、锐湃电驱等关键项目量产,甚至是行业较早提出高阶驾驶辅助下放至15万元级纯电产品的品牌。

客观地说,埃安在新能源领域形成了完整的能源板块产业链。

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细节。埃安的技术多集中于三电领域。

而ADiGO智驾互联生态系统其实被用户吐槽得更多。

比如,其搭载的中低配车型的车机存在明显的卡顿问题,语音唤醒成功率在嘈杂环境中会下降至 78%等等。

作为对比,吉利星愿的 Flyme Auto 系统,不仅支持全品牌手机无缝流转,实现导航、音乐等功能在手机与车机之间的接力不断档,还具备丰富的场景化创新功能。

所以,影响埃安产品市场表现的终极原因其实是,在2024年-2025年行业电动化向智能化过渡这一关键时期,埃安在关键技术转换的这个点上,一脚踏空了。

尽管如此,我们坚持认为,埃安只是失速,并非失败。埃安一定还有救。

02

既然广汽集团的“车二代”,是埃安撕不掉的标签,那就索性把这一份先天资源用够、用足。

整合集团资源,锻造体系竞争力是埃安的当务之急。

在制造与供应链领域,埃安应充分发挥广汽精益生产和成熟供应链体系的规模化成本管控能力,这是新势力在短期内难以复制的核心壁垒。

事实上,这也是埃安不惧怕行业价格战的底气所在。

与之同时,还应该强化技术协同与平台共享。

广汽集团研究院技术成果其实不少,比如星灵电子电气架构、魔方平台、M25超级电驱平台等等,埃安不仅要“挪用”,还要深度融合,规模化应用与转化,实现研发降本与效率跃升的目的。

除此之外,不要忘记在资金与战略纵深层面也要蹭一蹭。

埃安的下一步,需要依托广汽集团的强大资金实力和战略定力,让自己走得更稳。

去年年底,广汽集团正式拉开“番禺行动”三年改革计划,埃安为什么不把自己“混入”改革计划内呢?

如此,埃安在研发投入,尤其是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核心领域,以及战略转型上都将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持续投入保障。

但是,凡事都得自立。

埃安自己要做的,则是技术立身,寻求差异化突破。

除了之前扬名立万的核心三电技术,埃安需要加速迭代,实现技术领先与自研可控,由此转化为面向C端消费者的强大技术标签之外,产品智能化体验升维才是重中之重。

埃安秉持将智能化从“配置”升级为“体验”的思路,重点投入智能座舱的生态融合。

我们看好埃安与鸿蒙系统的合作潜力,期盼埃安与滴滴自动驾驶的强强联合,将高速NOA/城市NOA的快速落地与用户体验优化,打造真正可用、好用的智能标签。

如此,埃安关注重塑品牌与渠道价值的工作才有意义。

比如,明确埃安主品牌(科技普惠)与昊铂高端品牌(极致性能/豪华智能)的差异化定位,避免内耗;

比如,推动经销网络向用户体验中心转型,积极探索“直营+授权”混合模式,提升服务体验和用户触点效率。学习新势力用户社群运营经验,构建高粘性用户生态。

如果埃安在接下来的1年时间内,将上述种种都扎实落地了,谁敢说埃安没有王者归来的希望?

当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呼吁员工“坚持一下”时,已经映射出广汽埃安爬坡过坎的艰辛现实。

埃安的困境,真实反映了传统制造巨头转型新能源的深层挑战,从路径依赖的破除、技术信仰的重塑,到组织活力的激发与资本节奏的把控。

可谓关关难过,关关还必须过。

然而,埃安的底蕴并未消失。广汽集团强大的体系支撑、制造积累与战略调整决心,依然是其宝贵的翻盘资本。

而作为局外人的我们,绝非为了只言片语地写下一篇小文而对埃安的现在和将来指手画脚。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埃安尽快好起来。

传统巨头手中的制造利剑,如何才能在新世界的智能战场上,重新淬火、锋芒毕露?

关于这个问题,埃安应该能够给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