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华讲特许经营与连锁经营: 最近, 连锁巨头们在忙着干的事盘点
- 2025-07-29 00:11:19
- 179
这些连锁巨头们的一举一动都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和甚至借鉴,所以为了你的生意更好,你务必得逐条逐条地带着思考的去阅读。
直奔主题吧:
1、麦当劳。
为应对经济下降大环境下的餐饮消费减少,麦当劳推出了CosMc‘s风格的多彩的新款咖啡、果饮及风味汽水。
在链博会上以11家核心供应商共同发起的方式宣示自己的供应链的强大,包括本土化、数智化等。
频繁发布自己的宣传性文章。可以说,在所有的连锁企业里面,频繁、每日无间断地推出自己的宣传文章的,只有麦当劳一家了。因为人脑的记忆一定会与日递减地衰退,所以宣传需要持续不断。
2、肯德基。
和文旅联合搞活动上瘾了。
不过,肯德基近日登上热搜的是一群大妈强占肯德基蹭凉,一方面,大众普遍对大妈们的行为表示反对,肯德基本身也以含糊的词语表达了些许不同意;另一方面,苏州全市325家肯德基餐厅加入“清凉苏州”行列,搭建主要为外卖小哥、环卫工们服务的“清凉驿站”。
肯德基旗下能量轻食品牌KPRO的开店势头继续。餐饮的轻量化、能量化、健康化时代正在汹涌而来。
3、星巴克。
最近主要是三件大事。
第一个是传言的星巴克在中国寻找资本伙伴“卖身”;
第二个是星巴克的减碳、环保步伐力度加大;
第三个是在店内推出免费、免预约等系列“免”服务的“星子自习室”,从而为一众面积较大的实体店们带来了多元化、营销、公益、吸客等的启发。
星巴克的中国本土化策略力度愈发大了,包括降价、联名、上新、下沉等策略迅速跟进。
4、沃尔玛。
自打很多年前的专属卫星之后,沃尔玛不但在零售领域始终为王者,在其他方面,比如科技上,也毫不逊色,比如最近,沃尔玛的大动作之一就是采用Anthropic公司2024年11月发布的模型上下文协议(MCP),将分散的数十个代理工具整合为四大统一平台——面向顾客、员工、工程师及卖家/供应商的“超级代理”,从而大大提高代理的效率、减轻员工的劳动难度和强度。
沃尔玛电商在全球各地的招商活动如火如荼。沃尔玛,确实是跨境电商的绝佳渠道之一。其电商的增长速度超过亚马逊。
沃尔玛一直在想方设法地最大化地减少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给自己带来的包括涨价、成本增加、更换供应商等系列损失。
5、宜家家居。
扩店速度明显变慢。从扩张性的“增量”政策,收紧为重装单店、强调单店品质。
夏天的宜家依旧是众多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的避暑胜地。
便宜的宜家餐饮依旧是宜家吸客、聚集人流的焦点。
6、迪士尼。
终于,真人电影《星际宝贝史迪奇》票房突破10亿美元。
史迪奇被看好,很多人认为是下一个风行的玲娜贝儿。因此,迪士尼在史迪奇上的特许经营事业很快就会展开。
乐园生意非常不错。比如上海乐园生意已经好到黄牛满天飞,甚至刚刚被抓了用住宿造假早享卡的数十人。香港乐园转亏为盈,而且今年底能还清政府的余下的四成贷款。全球的众多乐园都开始按照迪士尼一贯的“三三制”,进行新型项目的建设了。
7、优衣库。
全球各个区域,唯独中国区增速下滑。优衣库的高层们很头疼,在强调性价比、比价风行、平替盛行、运动户外流行、国货感爆棚的中国,优衣库必须得出新招、狠招了。
优衣库的千店千面、一店一策的个店经营策略值得所有连锁人学习。就如同李维华十几年前就在专著中讲过的那样:连锁企业的复制和克隆的真相不是千店一面,而是“大同小异”,详细内容参加李维华的系列著作。
8、屈臣氏。
在中国的经营继续着尴尬的局面。新闻资讯很少。
屈臣氏的李维华专为中国连锁企业设计的“网络表现指数”很低,或者说,屈臣氏在网络上的声量严重不足,“草”太少。
9、李宁。
在业绩与市场占有率严重落后安踏,以及在增速上落后另几家运动品牌的李宁,采取了一系列复兴计划,包括签约巴特勒。
10、安踏。
继续买买买的收购战略,包括狼爪等。
安踏的多品牌战略的精妙之处在于,每个品牌的定位非常聚焦和垂直,所以,尽管有众多品牌,但每个品牌的市场、消费者认知和心智都非常清晰,这一点,李宁需要学习安踏,因为李宁的那些中国李宁、李宁1990、李宁等市场心智比较模糊。
在人才经营上继续苦下功夫,包括招聘大学生、管培生计划、员工福利等。或许,这些对于人才的态度,是安踏成为中国运动品牌本土最大、仅次于耐克的核心原因。
安踏的数字化、科技值得业界学习。
11、山姆。
加大了中国市场的开店数量和市场下沉速度。业绩直线上升。
店仓一体、线上线下结合的商业模式,奠定了在中国的会员店市场的毫无争议的老大地位。
最近的烦心事,就是好丽友等引发的网友讨伐“选品品质”事件给山姆提了个大大的醒,那就是,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不能失去品质管控;产品力、商品力是会员店的根;供应链在追求低成本的同时,更应强化产品的品质、差异化;公关在负面新闻出现事应加大力度。
12、奥乐齐。
继续加速开店,包括下沉到江苏的富裕的低线城市。
其社区型、硬折扣、自有品牌、本土化模式值得学习。
13、COSTCO。
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不温不火,顺带着,新闻和资讯似乎都把COSTCO给遗忘了。
COSTCO应该反思自己的选址、规模、宣传、提高会员续卡率、本土化等问题了。
14、Lululemon。
虽然目前依然是瑜伽市场的老大,但ALO以及国内的一批平替者正汹涌反击。
Lululemon需要反思自己的多元化战略和聚焦战略之间的平衡问题。
15、胖东来。
持续火爆,甚至被誉为中国超市的天花板。
开始做白酒和奶粉的生意了。
虽然自己不扩张到外省,但随着众多胖改店的营业,胖东来的产品早已扩张到了全国众多地方。
胖东来的“成本透明化”,这个招数值得学习,比如其和酒鬼酒的合作产品,明确、公开展示了白酒的系列成本。这是赢得顾客信任的绝佳方式之一,当然也是杀死白酒溢价明显过高的酒业从业者的一把利剑。
16、海底捞。
各类主题店频频出现,甚至包括夜宵店和摆摊都上了。
高端的臻选店和大众的多元化的店一同推进。
红石榴计划的成功者越来越多。
代言人、明星、联名、蹭演唱会等各种营销活动异彩纷呈。其实,海底捞最擅长的是营销,其次才是服务。
产品的创新,包括茶饮、时令菜、地方锅底层出不穷。
加盟即特许经营的战略稳步推进,但步子还是明显趋于保守和谨慎,迄今不过十几家加盟店,其中的多数还是老店的直营转加盟。
17、喜茶。
保持一贯的清高风格,不卷规模、不卷价格、不卷加盟等,甚至现在的外卖大战,喜茶都懒得参与。
潜心钻研产品,力求产品的精致、精美、精妙,这是喜茶迄今依然留在我常年跟踪研究的案例库里的最主要原因。
不求店多,但求单店品质,比如坪效。
18、奈雪的茶。
改了LOGO等之后,依旧亏损。
但奈雪的茶确实一直在努力,主要是在产品的健康上、蔬果的组合上进行深度的研发。
轻食店又有新进展。
19、蜜雪冰城。
创始人成为河南首富。虽然节奏稍微放缓,但蜜雪冰城依然在扩张,包括在国内和国外。
第二大连锁品牌即幸运咖异军突起,值得关注。
一直少不了的是负面消息,包括用脚关水龙头、买冰淇淋杯店员阴阳等。虽然规模大了,什么店员都可能有,但这不是蜜雪冰城总出负面新闻的借口。
20、三只松鼠。
说收购,最后又放弃的官司事件,让三只松鼠的事刷了好多天的屏。
大开社区零食店。
继续押注抖音。
构建了“1+4+1+N”的全品类全渠道的发展战略。
21、良品铺子。
管理层频繁的换。
从卖零食开始,增加了农业原料的销售。
几乎产品全线降价,但亏损依旧。
最近又惹上了广州和武汉两家国资争抢控股权的官司。
22、泡泡玛特。
创始人成河南首富,和蜜雪冰城的创始人轮换着首富的位置。
LABUBU火的不行,甚至好莱坞等知名电影公司都找到王宁,探讨拍摄LABUBU的电影的事。
在乐园之外,开设珠宝品牌连锁店。
海外生意非常火爆。
这些营销手段玩的666,包括和自媒体、明星、名人、KOL等合作。
23、库迪。
超过1.5万家的库迪,非但没有像有些人预言的那样会崩盘,相反,其生意越来越好,尤其是借助外卖大战的库迪,扬眉吐气的大赢了一把。
全球咖啡行业单体产量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品类最全的综合性工厂,即库迪咖啡全球供应链基地超级工厂在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开工。
库迪的标准店、便利店、店中店模式值得思考,不在于哪一类有多么的成功,而是其店型的多变带来连锁企业的启发和启示。
- 上一篇:空调开一天要多少电钱
- 下一篇: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百个成绩突出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