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居民金融资产数据出炉, 真相比人均存款更残酷

  • 2025-07-22 05:56:34
  • 292

疫情过后,我发现身边的朋友存起钱来,一个比一个狠,到处开源节流,似乎都得了“存款不足”焦虑症。

可能因为我在银行工作,每次聚餐或者聊天,朋友们都要问我最新的理财产品和存款利率,探讨一下人均存款有多少,担心自己拖后腿。

不过,我公布的数据总是和网上查询的有些出入,一度被朋友们质疑在制造恐慌,直到我解释了统计口径,他们才深信不疑。

人均存款不能代表国内居民的实际情况,“金融资产”的指标才更准确,而想知道生活压力怎么样,还得分析负债之后,考虑“净资产”。

第一,“失真”的财富镜像

根据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境内住户存款增加了10.77万亿元至162.02万亿元,增幅为7.42%,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按照国内14.1亿人口计算,人均存款约11.5万元,咱们老百姓在存钱的道路上,真是一刻也没有停歇。

不过,持续走高的靓丽数据,依旧掩盖不了触目惊心的分化,“二八法则”让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某银行内部统计数据显示,头部10%客户掌握了近70%的存款总量,而银行卡余额低于100元的客户高达50%左右。

不同区域之间,存款的层级也很明显,北上广地区的人均存款均高于20万,而偏远省份却不足10万。

从年龄维度区分,中年至退休前的人群财富最为集中,25岁至35岁的年轻人经济压力最大。

关键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金融资产中的存款占比越低,说明真实的差距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还大。

第二,金融资产对比最为贴切

顾名思义,金融资产涵盖了个人名义所有的资产,包括但不限于存款、理财、基金、保险、信托等产品。

也许一个人银行卡里的存款很少,但不代表他就没有钱,说不定金融资产就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据权威部门测算统计,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总规模高达286万亿元,算下来人均金融资产为20.27万元,差不多是人均存款的两倍。

其中,保险资产和移动支付规模占比最高,资金不等同于存款,在多种形态中流动。

年轻人喜欢把钱放在余额宝里,中老年人更倾向于存个中长期定期产品,富人们则考虑通过资产配置,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这些财富,只有一部分被统计在“人均存款”的范畴内,导致有些朋友还在沾沾自喜,好像已经超过了平均水平。

如果真要对比自己在全国范围内的情况,就不能只用存款余额来衡量,而应该把自己名下所有的金融资产算清楚,再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

第三,净资产才是终极答案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住户贷款余额增加了1.17万亿元至84万亿元,增幅为1.4%,“净存款”已超78万亿元。

自2021年房地产市场走弱以来,居民贷款余额增速显著下降,老百姓手上有钱,就会考虑提前还款,降低负债规模。

可就是这样的大背景,还能让居民存款余额增速在进一步走高,可想而知存钱的欲望有多强烈,消费降级有多厉害。

按照净资产统计,人均存款的修正数据应该是5.53万元,人均金融资产的修正数据为14.33万元。

那么,朋友们可以开始自我检视了,如果名下没有任何负债,或者减去负债后金融资产超过了15万,就属于中等偏上的存在。

要是差距有点大,那就需要建立更清醒的财富观,不要随便被网络博主或身边朋友的言论洗脑,应规划适合自己的存钱之路。

地缘危机时常爆发,通缩阴影仍在笼罩,未来几年我们依旧要明确两点,不要被负债绑架流动性,不要被恐慌驱动储蓄。

事实证明,危险与机遇始终并存,多元的资产配置从来不会掉队。